热门标签: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子什么父什么四字成语(“子承父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10:36:10    

《论语》第一篇第十一章讲: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又是争议较多的一章。

前半句非常好理解:考察一个人,当他的父亲在世,要看他选择什么志向;

如果父亲去世了,就应当看他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古时是父权社会。子女在家中要听从父亲教导,无权独立行为、独立处事。

父亲健在,子女的志向和理想就反映了他对父亲的尊敬和顺从程度。

父亲去世,考察他的独立行为,就知道是否还遵从于以前的志向。

后半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异议较多。

在遍览学者的注疏与解释后,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孔子其言针对的是谁?

多数学者认为,这句话的对象应该是当时的诸侯、士大夫,即权贵阶层。

因为涉及到“立志”和“笃行”,这在春秋那个年代,多与当权从政有关。

对普通的平头百姓来说,继承父业杀个猪、补个鞋什么的,估计也犯不着要郑重其事地察其志、观其行。

但对于诸侯和士大夫就不一样了。

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并且官位都是世袭的。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方,政策、大政方针一变,对于社会和百姓的影响巨大。

老子死了,儿子的班没接好,大概率会惹出个“政变”或者“民反”。

那样的话,自己宗族那几百千口人,或许就要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了。

第二,为什么是“三年无改”?

多数学者认为“三年”是虚词,古文中有以“三”代“多”的用法。

这里“三年无改”就是说不是让你“马上就改”,而是要先站稳脚跟、看清形势。

刚刚上位立足未稳,这个时候去触犯已经经营许久的利益集团,很容易被反杀。

比如那个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搞一番“削藩”的神操作,硬是逼得他叔叔朱棣造反夺权。

所以,但凡有点头脑,都应该以三年守孝为理由,“蛰伏”一段时间,培养自己的势力和羽翼。

这一点,在现代的很多流行历史小说中都有深入而清楚的描写。

第三,“三年无改父之道”与“孝”是什么关系?

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父之道”往往是指那些先人留下来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

做儿女的继承这些而不轻易改变,这就是孝顺。

《中庸》里面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继承先人的志向而不改变,这就是真正的孝。

你想想,父亲虽然身体不在了,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孝心让父辈精神遗产继续传承保留,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孝吗?

三年,寄托的是对父辈的哀思,等哀思过后,要改革、要创新,这才有心思考虑。

这么淳厚的内心,才真正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