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年 - 1937 年)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辛亥革命后,中国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清朝的崩溃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统一,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军阀混战使中国陷入分裂,法统失去了约束力,列强开始干涉和干预中国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最迫切需求的是民族自决。中国革命民众参与度更高,更激烈,带来的震荡更大,但对外力的依赖程度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国革命的关键历史阶段。
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一)南昌起义
- 起义的背景与原因: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中,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影响下损失惨重,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纠正党的领导所犯的根本性错误。7 月 12 日,中共中央进行改组,陈独秀被停职。随后,中共中央决定依靠张发奎南下前往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但张发奎最终倒向国民党右派,中共中央遂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 起义的过程和主要领导人物:1927 年 8 月 1 日凌晨 2 点,在南昌市中心的江西大旅社 ——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拿起电话,正式下达发起南昌起义的最后命令。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拂晓时分,南昌城内国民党守军全部肃清,起义军最终占领了南昌城。
-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重大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的新篇章。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是中国革命武装的最重要的骨干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秋收起义
- 起义的筹备与发动: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准备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前夕,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建议:“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起义部队设计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军旗。1927 年 9 月 9 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 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决策及意义:起义之后,毛泽东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湘赣边界的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同时起义部队还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部队由 5000 余人锐减到 1500 多人,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危急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起义军向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集中。在这里,经过激烈的争论,起义部队决定放弃原定的进攻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最终走上了井冈山。这一决策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里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款筹粮。1928 年 4 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 “工农红军第四军”),根据地日益扩大。
- 土地革命的开展,如《井冈山土地法》等:井冈山斗争初期,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就着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分配,后来出台《井冈山土地法》。这部土地法明确指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土地,禁止土地买卖。《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时制定的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对于农民土地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 经济建设举措,保障军民生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高涨。积极发展制造业,促进物资交流,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不久,就开始筹办简易的修械所,后来办起了红军被服厂、红军造币厂等。保障商品流通,发展商品经济,开设公卖机构,兼顾社会和私营利益,如开设公营药店、公卖商店、公众饭店等;改造创办圩场,倡导买卖公平。
- 政权建设,成立苏维埃政府:1927 年 11 月,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 ——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28 年 5 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
其他革命根据地
- 中央苏区等根据地的建设情况:中央苏区以江西瑞金为中心,主要包括赣南和闽西两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 年 1 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央苏区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代表均由选举产生。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也留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
- 各根据地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刘志丹习仲勋携手共建陕甘根据地,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他们相互关心支持,携手并肩战斗,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林特支领导的武装队伍在开辟迁江新区的同时,各地区的武装力量加强与邻县的革命武装队伍相互配合,共同打击敌人,使已经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与邻县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支援邻县武装斗争,巩固游击根据地,如独五团三营前往宾阳西区配合当地武工队开辟新区等。
四、红军长征
长征起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 “正规” 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蒋介石发动第五次 “围剿”,兵分多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中央红军虽经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严密的军事围剿与封锁,在经济上实行封锁政策,企图困死红军。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
长征过程
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 “得意之笔”。3 万红军与 10 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大小 40 余次战斗,共歼敌 1.8 万余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是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1935 年 5 月 24 日夜,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师红一团,经 80 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营长孙继先率领 17 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 320 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红 2 师 4 团于 5 月 29 日 6 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 13 根铁索。16 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 22 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 至 19 时,红 4 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长征过程充满了艰苦的行军和生存挑战。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翻雪山、过草地。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面临着严寒和缺氧的考验。草地一望无际,沼泽遍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战士们缺衣少食,以野菜、草根充饥,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长征意义
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减少到 3 万余人,但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骨干。他们在长征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传播了革命思想。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宣传运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红军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与策略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中央苏区等各根据地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同时,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壮大革命武装力量。通过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革命战士,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