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的诞生
庙的建立自古有之,庙原先是人们祭祀祖宗的场所。古代对庙的规格甚严,天子可以拥有七庙即太庙,卿可以拥有五座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像普通百姓是不允许在家建庙的。到了汉代时,随着道教兴起,老百姓为了讫求上天佑护,建立了一些庙宇,专门供奉道教一些神仙。
寺和庙的区别
寺里主要以供奉佛、菩萨、罗汉为主。而庙里主要以供奉道教神仙为主。一般寺里有和尚在进行清修与修佛法,而有些庙宇里只有神像,比如每村基本都有的土地庙、关帝庙等庙宇,这也是庙宇比寺庙数目多且简陋的原因。
方丈与主持的区别
少林主持又名长老,是寺院最高负责人,主要庆责寺内弘法、修持、行政、财务、整肃违规僧人之责。
只有修为足够高的和尚,才能成为方丈,方丈必需由宗教管理部门,以及佛教协会任命,方丈是寺院最高领袖,只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才会有一位方丈,方丈可以兼任几座寺院方丈,而主持只能任一座寺院主持。因此,方丈的权威比住持要大些。
为什么寺院附近必有庵
古代帝王为了兴盛佛教,一些在寺院的和尚们可以免除一切徭役,不少人为了避免兵荒马乱甘愿削发为僧,这让那些处在乱世受苦的女的有些羡慕。另外,一些女的也是看破了红尘,想一心潜心求佛法与静修。然而尼姑的师傅必需是和尚,就算受戒多少年的尼姑遇上刚受戒的和尚时,必需遵守戒律起身向和尚问好。每月初一十尼五得去寺院找大和尚请教受法、求教、学法。居住离的远了不方便往来。
另外,一群女尼姑生活在一起,劳动力明显不足,万一到了遇到天灾,或兵荒马乱时代,面对土匪盗贼,出于安全考虑,把住所建在寺的附近,就起到了一定震摄作用。